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日本xxx在线观看免费播放,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定州市人民政府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  >> 市政府文件  >> 定政發
  • 名稱:定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定州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的通知
  • 發布機構:
  • 發文字號:定政發〔2022〕21號
  • 發布日期:2022年09月22日
  • 有效性:有效
定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定州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的通知
2022年09月22日    【字體: 】    打印
 
定政202221

 

各鄉鎮人民政府、城區街道辦事處,市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定州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定州市人民政府
202289

(此件公開發布)

定州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科學謀劃我應急管理事業長遠發展思路和重大舉措,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和《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河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文件,制訂本規劃,規劃期為2022—2025年。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科學謀劃應急管理改革發展,堅決守牢安全生產基本盤,持續加強重大安全風險防控,穩步提升自然災害防御水平,統籌推進應急救援力量建設,不斷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各類安全生產指標得到有效控制,應急管理能力穩步提升,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和任務。

1. 應急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一是應急管理改革平穩有序。根據《定州市機構改革方案》,整合了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多個部門相關職責,組建市應急管理局,25個鄉鎮(街道)全部成立應急管理辦公室,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二是應急指揮體系逐步優化。調整優化市安全生產委員會、減災委員會、防汛抗旱指揮部等6個協調機構及其辦公室的組織架構、職責職能、運行機制及成員單位的責任,理順統與分、防與救、上與下等職責邊界,初步形成了政府統一指揮、專項指揮部分工負責的應急指揮體系。三是應急預案體系不斷健全。制修訂《定州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1項總體預案,《定州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等28項專項預案,《定州市特種設備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等34項部門預案,完成406家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備案,初步構建了上下銜接貫通的應急預案體系。四是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完善了以市消防救援大隊為主力軍,企業專職救援隊伍為協同力量,駐地武警部隊、民兵為突擊力量,藍天救援隊等社會救援力量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五是應急管理專家隊伍不斷壯大。組建市級應急管理專家庫,遴選118名安全生產、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燃氣等行業領域專家,為全市應急管理提供決策咨詢和技術支撐。六是應急預警機制不斷健全。建立健全雙人雙崗”24小時應急值守制度、特殊時期三三制值班制度、事故信息報送制度、事故信息報送情況通報與責任追究制度,確保突發事件信息及時報告,緊急情況科學分析研判、迅速響應、高效處置。

2.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一是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十三五時期,全市工礦商貿領域共發生3起一般生產安全事故,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實現了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的雙下降;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繼續保持五年零發生記錄。二是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落實。制修訂《定州市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定州市安全生產監管責任清單》,梳理明確了黨政領導干部和行業主管部門安全生產監管職責,進一步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每年市政府與鄉鎮(街道)、有關部門簽訂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書,加大考核權重,將安全生產納入市委年度綜合考核評價體系。三是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督促企業做到五落實,五到位,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專家查隱患、部門促整改、企業抓落實方法,重點解決中小微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推動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全市所有行業領域企業均完成雙重預防機制創建。四是安全生產執法水平進一步提升。實施安全監管執法人員培訓工程,執法人員執法持證率達100%。嚴格執行年度執法計劃,共檢查企業1000余家(次),隱患整改完成率達100%以上。定期開展執法案卷評查、異地交流執法等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五是安全生產打非治違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結合安全監管強執法防事故工作,始終保持安全生產打非治違高壓態勢。堅持定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領導干部帶隊檢查,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行動,做到常打常治,有效防范和治理事故隱患,確保高危行業企業安全有序運轉。六是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大力開展。積極開展安全宣傳五進安全生產月、安全宣傳志愿服務等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40余萬份,接受群眾咨詢4萬余人次。

3. 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穩步提升。一是自然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機制逐步完善。市應急管理局與市氣象局加強溝通,及時發布雷暴、大風、強降雨等預警信息,防范應對特殊惡劣天氣。二是政策性農房災害保險工作持續開展。投資175萬對全市農村住房開展農房保險續保工作。三是災害信息員隊伍不斷壯大。組建完成覆蓋所有村(社區)災害信息員隊伍及619名災害信息員建檔工作,定期組織災害信息報災培訓,不斷提升災情報送水平。四是物資儲備規模不斷擴大。投資236.32萬元購置自儲移動排水泵、發電機、移動照明燈、子堤等40余種防汛物資和棉衣、棉被、帳篷等救災物資。社會號備編織袋20萬條、砂子2000方、石子2000方。五是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加強。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一家。創建定州市安全文明家庭”155戶,安全文明之星”204個。投資19萬元建設一處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內容涵蓋防災減災、應急救援、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警示教育等方面。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周全國防災減災日等活動,發放宣傳資料4萬余份,把防災減災救災知識送入企業、機關、學校、社區、農村、家庭,切實提高廣大群眾的風險防范意識。

(二)面臨的挑戰

1. 安全生產風險防控壓力仍然較大。一是安全生產基礎薄弱。我市工業企業數量多、門類廣,其中小微企業數量占90%以上,產業層次總體不高,新興產業占比小,企業工藝落后、產能落后、裝備落后的情況依然存在,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偏低,員工安全意識和技能素養不適應現代化安全生產需要。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傳統高危行業領域安全風險更加集中、更加突出,燃氣供應、電力及物流運輸等公共服務行業難以預見的危險因素明顯增多。二是新的安全風險集中顯現。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城鄉建設項目不斷增加,高層建筑、大型綜合體、自建房、燃氣工程等越來越多,傳統高危行業領域和新興高危行業領域安全風險交織疊加,增加了安全風險的分散性、隱蔽性、流動性和關聯性,城市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

2. 自然災害防治任務依然艱巨。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增加趨勢,春秋干旱少雨,春旱、春夏連旱現象普遍,夏季降水集中,洪澇風雹災害多發頻發特征明顯。保定石家莊斷裂南北向貫穿我市,存在一定的地震災害風險。市域地下管網、通訊、電力等領域部分基礎設施災害抵御能力不強,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管理仍有不足,城鎮消防基礎設施薄弱、老舊房屋數量龐大等短板總體上依然存在,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的狀況未根本改觀。災害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與經濟增長、財富聚集、人口集中等因素相互交織疊加,導致災害風險的系統性、復雜性持續加劇,全市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面臨巨大壓力。

3.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各項工作整合力度不足,綜合協調、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區域聯動、軍地協調等機制還不夠健全。在應急救援力量、責任鏈條銜接、應急處置協調聯動、救助資金保障與物資調配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短板,未真正形成鏈條化的應急管理體系。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責任落實機制、風險會商研判機制、輿情應對機制、應急救援工作機制等需要進一步完善。鄉鎮(街道)監管力量偏弱,專業水平不高、人員配備不足,干部業務知識薄弱、人員不足不穩的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

4. 應急保障能力有待全面提升。一是信息化手段運用偏弱。應急管理系統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較低,未建成市級應急指揮平臺。二是應急專業力量短板突出。全市應急管理系統具有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員短缺,特別是學科交叉、多專業結合的人才稀缺,難以滿足現代化應急工作的需要。三是應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多災種應急救援隊伍、專家隊伍建設急需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存在欠賬,物資儲備不足,路網骨架不清晰,緊急運輸保障能力不高,事故災害應急演練覆蓋面較窄,應急處置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公眾危機意識和應急能力有待提高。公眾災害風險管理理念尚未牢固樹立,重救災、輕防災傾向普遍公民應急素質教育體系不完善,災害事故科普和安全培訓基地建設投入不足,常態化大眾應急疏散演練尚未實現全覆蓋,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偏弱。

(三)發展機遇

1.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為我市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應急管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多項重大決策部署,為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把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多次出臺政策文件,加強領導、強化監管,狠抓責任落實,引導應急管理事業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2.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多個國家戰略疊加為我市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有利契機。定州市屬環京津核心功能區,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疊加實施,將進一步帶動我市向建設高品質中等城市大步邁進。更多的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一批更高水平優質溢出資源將齊聚我市,在高標準規劃建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共建共享綜合防災減災資源、集聚發展應急產業等方面,為我市應急管理跨越式發展提供戰略機遇。

3. 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為我市應急管理事業快速發展奠定體制基礎。隨著市級機構改革整體推進,重構性健全了黨的領導體系和政府治理體系,系統性增強了黨的領導力和政府執行力,我市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機構職能體系框架初步建立,主要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同上級保持基本對應。各鄉鎮(街道)全部組建了應急管理辦公室,逐步厘清應急管理橫向及縱向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初步構建防災、減災、救災、指揮、救援、監管、執法、保障等互為銜接的大應急管理格局,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打牢體制基礎。

4.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我市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我市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與中科院、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對接合作,全力營造創新生態、聚合創新要素、激活創新動力,努力培育更多高新企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科技創新快速發展,將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和產能,提高本質安全水平。新型基礎設施與其他技術領域深度融合,為應急管理提供了新的架構、模式與技術手段,為推進我市應急管理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圍繞我市“1368”發展布局,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重大機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安全需要為根本目的,著力防風險、保穩定、建制度、補短板,化解存量風險、防范增量風險,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市、美麗定州營造良好安全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絕對領導,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統籌發展和安全,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正確處理應急管理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系,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堅持預防為主。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事故災難應急與預防工作相結合。做好預防、預測、預警和預報工作,加強常態化風險評估、物資儲備、隊伍建設、裝備配備、預案演練等工作,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

堅持依法管理。堅持法治思維、依法行政,用法治方式破解工作難題,健全依法履職依法治理機制,完善應急管理制度和工作運行機制,嚴格落實各項法律法規、標準規定,提高應急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

堅持精準治理。加強技術裝備研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構建應急管理科技支撐新體系,努力實現預警發布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復重建精準,監管執法精準。

堅持協同發展著眼和服務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推動建立與周邊市縣實現應急管理聯防聯控、協同發展機制,強化區域內應急資源共享、應急機制互通、應急救援互助,提高區域整體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共筑應急管理事業高地。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2025年,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基本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安全生產基礎進一步夯實,防災減災救災水平進一步提高,風險防范化解、事故災害應對和綜合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大力壓降各類安全事故,為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分項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指揮體制、責任機制、協同機制、會商機制、輿情應對機制、恢復重建機制等更加合理,法規標準體系更加科學健全。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

災害事故防范水平全面提高。災害事故風險底數全面摸清,風險治理更加精準,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災害預防和監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全面提高。

應急處置應對能力顯著提升。各類應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優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協同應對更加順暢,預案管理更加科學,應急實訓演練更加有力,應急救援效能明顯提升。

應急綜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強。科技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成果轉化更加高效,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應急產業日趨壯大,物資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人才隊伍迅速壯大,領導干部應急管理能力顯著提升。

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更加健全。應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場化應急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公眾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五時期主要指標

序號

類別

   

2025年目標

指標屬性

1

安全生產類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下降15%

約束性

2

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堅決遏制

約束性

3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4%

約束性

4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2%

約束性

5

災害防治類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1

預期性

6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15000

預期性

7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

<0.95%

預期性

8

能力建設類

市級應急管理部門行政執法裝備配備達標率

達到85%

預期性

9

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

達到95%

預期性

10

災害事故發生后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

10小時

預期性

11

市級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

超過60%

預期性

12

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

達到100%

預期性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1. 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加強應急干部隊伍建設,加大應急管理財政投入,加強干部隊伍應急管理能力培訓,招聘一批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專家隊伍智力支撐作用,提高應急決策準確性與科學性。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組建一批高素質應急專業救援隊伍,不斷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充實覆蓋到街道(鄉鎮)應急機構,提高基層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應急志愿隊伍建設,發揮志愿者在宣傳培訓、應急演練、應急處置等方面的作用。加強民兵應急力量建設,統籌民兵與地方應急力量運用。加強應急信息隊伍建設,提高應急信息的傳遞能力,確保信息報送渠道暢通、高效快捷,形成事故災害預防和處置信息快速傳遞網絡。

2. 完善應急管理責任網絡。建立黨政領導應急管理責任清單,出臺我市黨政部門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等系列責任制規定。制訂部門應急管理權責清單,加強部門間協同聯動。建立應急管理綜合考核制度,優化應急管理責任考核機制,將應急管理工作履職情況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大事故前嚴重違法行為刑事責任追究。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承諾制和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深化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完善事故整改措施落實評估機制,加強對事故查處和責任追究落實情況的跟蹤評估,完善責任鏈條,確保無縫對接,形成整體合力。

3. 完善鄉鎮(街道)應急管理體制統籌推進鄉鎮(街道)應急管理體制和能力建設,在人員編制、組織架構、職能劃轉上進一步優化,形成上下銜接、左右協調的應急組織架構。健全鄉鎮(街道)應急管理領導體制,整合相關議事協調機構,優化職能配置。建立健全以政府力量為主,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協同參與的城鄉應急管理機制,強化部門優勢互補、職責分工明確、責任無縫銜接的統分結合管理模式,形成各方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加強與公安部門、消防救援機構的協調配合,達成應急聯動共識,有效發揮資源優勢,全力提升災害處置水平。積極發揮村(社區)自治組織優勢,建立群防群治、聯防聯控機制,提高基層應急能力。

(二)提升風險防范化解能力

1. 加強風險監測研判與預警。建立涉災部門信息共享平臺,依托區域天氣監測網絡加強洪澇災害監測,動態掌握全市雨情、水情、旱情等信息,全面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的綜合監測和預警能力。加強自然災害風險會商研判,定期匯總分析各專業部門災害趨勢預測和重大災害形勢研判意見,形成綜合會商研判報告,加強多方參與會商和多源監測預警信息的綜合研判。健全安全風險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風險預警制度,定期對紅色、橙色安全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和預警。建立重大風險聯防聯控工作制度,綜合采取行業規劃、產業政策、行政許可、科技推廣、技術治理等手段,切實將重大風險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2. 強化風險辨識和隱患治理能力。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掌握全市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建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數據庫,制訂科學的風險管控方案,實現風險超前防范。加大災害易發頻發、多災并發和設防不達標等重點隱患排查力度,實現隱患即時治理。扎實開展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深化完善雙重預防長效機制,全面推進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培育一批雙重預防機制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標桿企業,督促引導企業加速安全管理體系融合,提升運行質量。定期組織辨識評估全市公共安全風險,不斷完善紅橙黃藍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

3. 提升災害工程防御能力。強化自然災害風險源頭治理,加強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建設,提高重大設施設防水平。加快防洪抗旱水利工程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上游洪水防治,全面提高防洪排澇標準加強海綿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全面推進重大工程和易產生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提高學校、醫院、養老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設防標準,嚴格落實新建、改擴建工程抗震設防要求。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升地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減輕地震災害風險。科學規劃建設管理應急避難場所,有效提高避難防災能力。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宣傳,規范防火檢查站建設。

4. 增強重大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突出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整治,深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安全風險,遏制較大及以上事故發生,全力控制一般事故。推動落實高風險項目聯合審查制度,在積極爭取京津和雄安產業轉移合作的同時,從嚴格規劃準入、規模準入、工藝設備和人員素質準入、淘汰退出落后產能等方面入手,對標疏解清單,制訂承接清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傳統高風險行業企業開展安全技術和工藝設備改造更新,引導安全保障能力低、長期虧損、扭轉無望的低端企業主動退出。

危險化學品:制訂落實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和項目準入條件,嚴控涉及兩重點一重大的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準入。實施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全面實施應用泄漏檢測、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等先進技術方法。加大四個一批實施力度,依法淘汰落后的、不符合安全生產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條件的工藝、技術、裝備和產能。實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動計劃,將化工、危險化學品企業從業人員作為重點行業領域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重點群體,提升班組長安全培訓率。積極推動化工園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構,配齊配強安全監管人員,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工貿行業:圍繞檢維修、外委施工、停開工等重點環節,嚴格作業標準,推進安全生產管理精準化,深化煤氣、高溫熔融金屬、涉爆粉塵、有限空間作業等領域專項整治。積極引導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全面提升工貿行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加強中小企業安全監管,指導、幫扶企業強化安全管理基礎,提升安全管理和風險管控能力。強化有限空間監管,精準辨識有限空間風險,嚴格落實現場作業安全及應急保障措施。進一步摸清作業場所10人以上木粉塵、金屬粉塵和農副產品粉塵企業基本情況,督促指導企業對建(構)筑物、除塵系統、防火防爆、粉塵清理等方面重大事故隱患進行徹底排查整治。

城鄉消防:實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制訂實施一策、一區一策綜合治理方案。加強消防隊伍標準化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滅火救援力量體系。聚焦老舊小區、彩鋼板建筑、家庭生產加工作坊、三合一場所、城鄉結合部、自建房、物流倉儲等突出風險,落實差異化風險管控措施。集中開展易燃易爆單位、人員密集場所、高層建筑、物流倉儲等重點場所火災隱患治理分步完成重大消防安全風險管控、老舊消防設施改造、企業消防力量建設任務打牢鄉村地區火災防控基礎,加強鄉鎮工業園、特色小鎮、小微企業等鄉村新興產業消防安全評估和集中治理。積極推廣應用消防安全物聯網監測、消防大數據分析研判等信息技術,將消防工作納入基層網格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城市消防數據庫。持續提升大中小學、幼兒園、醫院、養老機構、客運站等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水平。

工業園區:完善園區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機制,明確責任機構和具體職責。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建成集約化可視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強化安全生產源頭管控,規范園區布局,嚴格項目準入,合理布局企業,完善公共設施。建立完善安全風險辨識和隱患治理長效機制,全面開展園區安全風險評估。

推進分級分類精準化監管,提升隊伍專業能力,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要求,推進建筑施工、交通運輸、特種設備、城市安全、農業機械、城鎮燃氣、集貿市場、電力、城市安全等重點行業領域持續開展專業風險評估,實施風險分級管控,大力解決安全檢查查不出問題難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同步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切實防范各類安全風險

(三)增強事故災害應對能力

1. 優化應急預案體系。健全完善預案管理體系,貫徹落實《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明確各類預案編制、評審、評估、發布、備案、實施、監督等管理工作程序。制訂完善各鄉鎮應急預案,構建覆蓋全區域、全災種、全行業、全層級、全過程的應急預案管理體系。建立政府及其部門、企事業單位等應急預案定期評估制度,分析評價預案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優化和科學規范管理,強化各類各層級應急預案銜接融通。定期開展跨部門、多層級的聯合應急演練,重點加強無腳本演練,推進應急預案演練向實戰化、常態化轉變,提升應急演練質量和實效。加強演練的分析研判和總結評估,根據演練結果及時對應急預案進行調整修訂。

2. 提升信息精準傳播能力。建立事故災害信息搜集報告制度,暢通災情信息報送渠道,強化綜合性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著力打造覆蓋全面、專兼結合、精干高效、相對穩定的災害信息員隊伍,提高災情信息報送的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制訂應急信息發布制度,明確發布職責、權限、渠道、程序和工作機制。加快應急廣播平臺、網絡、終端建設,健全與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間的信息傳輸通道,提高應急廣播覆蓋面和適用性。加強農村地區廣播、電視、宣傳車、手機短信等緊急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開展農村應急廣播使用人員培訓和信息發布演練,實現分類型、分級別、分區域、分群體的有效精準傳播。

3. 提升應急救援處置能力。健全應急救援組織指揮體系,完善事故災害分級響應制度。加強現場指揮規范化建設,建立專業指揮與專家支持團隊,打造專業指揮員和專家隊伍,加強指揮信息化建設,提升現場指揮部組織、協調和保障能力。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機制,提升應急救援協調能力,實現應急狀態下消防救援、衛生健康等多部門救援力量統一指揮、協同配合,建成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軍隊和武警部隊為突擊、社會力量為輔助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擴展救援隊伍對水上救援、洪澇災害、有限空間、地震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打造全災種、大應急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立聯勤、聯訓、聯調、聯戰機制,強化各類應急救援隊伍戰斗力建設,提升專業應急救援綜合搶險救災能力。按照急需先配的原則,持續加強應急救援裝備的配備和更新,重點消除應急裝備空白點和急需裝備的配備更換。完善與周邊市縣的災害聯防聯控機制,提高區域協同響應能力。

4. 提升事故災害現場處置及災后恢復重建能力。建立各部門之間及政府與企業、社會救援隊伍之間的應急協調聯動機制,提高事故災害的應對能力。加強供電、供水、交通和通信樞紐等生命線工程系統破壞情況調查和快速搶險能力建設。加強對廢棄物、污染物的清理和無害化處理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工程裝備與移動式無害化處理設備。建立健全災后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機制,及時對事故災害進行應急搶險,設立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務站點,對受災害隱患威脅的居民實施避險搬遷,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立健全災害事故調查制度,嚴格依法依規開展事故和事件調查,認真做好災害事件的分析,依法開展責任追究,加強災害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實。科學開展災害損失評估、次生衍生災害隱患排查及危險性評估,有序推進災后恢復重建。

5. 提升輿情應對處置能力。完善輿情監測和報告制度,確保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健全事故災害輿論引導機制,完善災情信息發布制度,規范新媒體信息發布審核和內容管理。及時向本級黨委宣傳部門、政府新聞辦通報事故災難、自然災害有關情況,加強輿情監測與引導,主動發布準確信息,回應社會關切,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組織并參加應急管理部門輿情管理工作培訓,提高輿情應對能力。建立輿情應對專家庫和網評員隊伍,打造高素質輿情管理專業團隊,增強輿情引導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四)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1. 加強應急管理法治保障。強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在我市的貫徹實施。深入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強化執法監督和案卷評查,嚴格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加強應急搶險、災害救助、防震減災領域行政執法。加強執法力度,針對在消防通道、電動車充電、老舊房屋、三小場所、綜合批發市場等執法監管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研究制訂本市相關規定。實行兩法銜接,規范實施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和聯席會議制度。提高執法人員專業化素質,做好鄉鎮(街道)、園區應急管理部門專業人才招錄工作,具有應急管理相關學歷、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數量不低于在職執法人員的75%。嚴格落實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裝備配備標準,及時補充和更新綜合行政執法裝備。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加大應急管理普法宣傳力度,通過門戶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和途徑開展宣傳普及工作,強化新法宣傳。

2. 提高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完善實物儲備、協議儲備、生產能力儲備有機結合多元化物資存儲機制完善應急物資采購、存儲、調撥、歸還、報廢、再利用等管理制度,建立儲備更新、物資損耗等財政補償政策和核銷制度。完善社會應急物資征用辦法和補償標準,拓寬應急物資籌集渠道。推進社區、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主體的應急物資儲備,鼓勵家庭有針對性地儲備應急物資,形成社會儲備體系。以水利部門、自然資源部門等各行業主管部門為主,梳理制訂緊缺物資清單,加大個人防護裝備和綜合應急救援器材裝備采購力度,加強防汛抗旱、轉移安置等常備物資儲備量,適當增加搶險新材料、新設備。加強撲火機具等裝備配備,全面提高控制和撲救火災能力。按照災情共享、信息互通,區域統籌、優勢互補,快速反應、就近保障原則,與毗鄰市縣建立協同聯動保障機制,發揮整體資源優勢,確保區域內受災群眾生命安全及基本生活能及時得到有效保障。

3. 提升科技信息支撐水平。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應用水平,推廣應用上級部門研發的各類應急管理平臺,不斷提升應急管理工作效能。集成建立全市應急物資裝備、預案、專家、救援隊伍等數據庫,推進建立集應急信息數據庫、信息交換、指揮調度于一體的應急管理指揮平臺,實時接入消防、氣象、交通等相關重要數據,實現多部門視頻監控點位互通。加大先進應急裝備應用及傳統行業技術革新力度,實現超前感知、智能預警、精準防控、高效救援。提升裝備現代化程度,強化液壓破拆技術、消防機器人等應急先進裝備技術的應用;對危險化學品、涉氨、涉爆粉塵等高危行業領域,積極鼓勵技術革新,大力扶持機器設備升級迭代,著力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改革。大力推進三小場所智能煙感、紅外線監測、餐飲場所燃氣泄漏報警裝置項目,加強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的消防管理,推動消防重點單位接入消防遠程監控系統。

4. 提高應急運輸保障能力。健全鐵路、公路等應急運輸綜合協調和緊急調度制度,增大運輸線路運能運力、通達里程和通達區域。完善緊急情況下社會交通運輸工具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保障重點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和重大危險源的通達能力。推進緊急運輸綠色通道建設,強化事件現場及周邊道路交通管控,完善應急救援車輛優先通行機制,保障應急救援隊伍、裝備、物資快速到達事件現場。加強交通應急搶通能力建設,補充完善重要交通樞紐的工程搶修裝備,落實主要運輸線路智能監測、預警、疏導、清障、修復措施,加強對重點線路、站點、橋梁監控力度,提高緊急運輸保障能力。依托通用機場運用無人機等高技術配送裝備發展空中救護,提升應急運輸調度效率讓救援力量能夠更快到達第一現場。

5. 提高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健全事故災害應急通信保障體系,采用人員接力、輕騎兵前突偵察小隊與先進可靠通信技術手段等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極端條件下前后方通信不斷。重點加強各類應急管理和指揮調度機構間通信網絡建設,配備適用的通信裝備,形成公眾與專用、保密與非保密相結合的應急通信保障網絡體系。提升公眾通信網絡防災抗毀能力和應急服務能力,提升在公網癱瘓等最不利條件下的快速反應能力,確保災害事故現場通信網絡穩定高效。

(五)打造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1. 實施基層精細化治理。強化以有班子、有機制、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有培訓演練等為主要內容的鄉鎮(街道)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增強應急管理人財物的配置,實施社會資源和服務向社區聚焦。推進以有場地設施、有裝備物資、有工作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行政村(社區)應急服務站(點)建設。深化網格化綜合管理改革,以現有社區網格為基礎,將綜治、安全、城管、消防等基層網格進行有機整合,實行鄉鎮、街道、社區三級管理和扁平化垂直指揮調度,充分發揮網格員在安全生產、事故災害報警、災害信息統計、應急知識宣傳和搶險救援等方面的作用。實施街長”+“網格員管理模式,推進應急管理向精細化發展。充分發動基層黨組織參與應急管理、巡查、舉報、宣傳等,加大對應急管理違法違規行為有獎舉報的宣傳和獎勵力度,發揮群防群治作用。

2. 完善應急管理社會化服務。建立完善主體多元、覆蓋全面、綜合配套、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規范在本市開展業務的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等第三方機構,建立支持培育、違規退出機制,充分發揮專業機構和人才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在高危行業領域全面投保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的基礎上,督促其他行業領域生產經營單位投保,切實發揮保險機構參與風險評估管控和事故預防的作用。持續推進政策性農房保險工作,提高災后恢復重建資金保障能力,防止因災返貧。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切實減輕小微企業負擔。通過行政、市場等手段,推進應急管理服務需求和供給資源共享對接、有序銜接、領域跨接,推動應急產品和服務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最大限度激發企業、社會組織、黨群社團等各類社會力量和資源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持續推進應急文化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創新宣傳形式,加強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線上與線下互動融合,拓寬應急文化推廣傳播渠道。依托“5·12”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等重要節點組織開展主題宣講,加大對企業和社會公眾的教育力度和覆蓋面。制訂實施全民安全教育計劃,深入開展安全宣傳五進”“五個一活動,推進安全第一課等普惠性安全教育。開展常態化應急疏散演練,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建設綜合性應急科普教育基地,開展應急避險、逃生自救、防震減災、公共安全等科普教育,提高社會公眾安全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持續開展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完善應急文化廣場、應急文化長廊等宣傳場所,提升全民安全素質。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創建,陣地建設不斷拓面增量,提高創建水平。積極創作以應急管理為主題的優秀文化產品,為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4. 推進應急管理科技賦能建設。依托重點骨干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鼓勵科研單位專家學者共同對我市應急管理區域性、傾向性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科技攻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應急管理領域重大成果轉化。推動云計算、物聯網、北斗導航、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應用。鼓勵技術評價、檢驗檢測、技術咨詢等企業提供應急管理專業服務,推動構建集研發制造、集成創新、工程實施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

四、重點工程

(一)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開展以有班子、有機制、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有培訓演練為主要內容的鄉鎮(街道)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網絡,配足配強基層應急管理人員,整合組建鄉鎮(街道)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加強村(社區)應急管理力量建設,整合組建村級應急管理員隊伍,以黨員干部為主體建立應急突擊隊,提升第一時間開展應急處突工作的能力大力提高基層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  

(二)災害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化解工程。組織實施全市災害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作,摸清災害風險底數和綜合減災能力,建立自然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庫建立自然災害重點隱患排查化解臺賬,限定時間,加強督導,化解一個銷號一個。

(三)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程。利用現有或擬建的公園、綠地、廣場等,按標準規范建設1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做到標志標識規范化、功能區域規范化、設備設施規范化。配置住宿、供水、供電、通信、醫療、廁所、排污以及消防、物資儲備需要的各種設施,貯備必需的應急物資,用于滿足一定數量的常住人口臨時避險和短期安置需要。按照屬地原則,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建設示范性應急避難場所。

(四)消防站點及消防設施建設工程。按照中心站+小型站的建設模式,推進城市消防救援站建設,在中心城區建設1座特勤站,1座一級站和3座二級站,每個鄉鎮至少建立1座消防水鶴,每個行政村至少建立2處消防取水口,鄉鎮政府所在地和企業集中區域應依托供水管網按照間距120米標準,同步建設市政消火栓。完善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年久失修和管徑偏小的管道,提高供水可靠性。持續推進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鶴建設與公共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完善城區應設置的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鶴。

(五)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工程。建設涵蓋防洪、抗震、消防、人防、氣象、安全生產領域等的市級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完成市級應急管理指揮平臺建設,并與省應急指揮平臺對接。建設安全生產信息化平臺,完善安全生產政務外網,實現與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相關單位的網絡連通。

(六)應急科普宣傳教育工程。建設集宣傳、教育、培訓、體驗于一體的應急科普教育基地,涵蓋校園安全、自然災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環境安全、安全生產等公共安全場景,采用聲光電、多媒體影像等現代新技術展示防災避險、應急救護常識,開展科普教育。編印通俗易懂的防災減災知識手冊和科普讀物,對城區居民開展火災、房屋倒塌、城市內澇、地震等災害防范及技能宣傳,對農村居民重點開展火災、雷電、大風、冰雹等災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傳教育。在中小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通過解讀典型案例等形式,讓中小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險逃生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聯席會議的領導協調作用。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密切合作、上下聯動、明確事權、各司其職,共同做好各項工作。做好部門發展專項規劃與本規劃有關內容的銜接與協調,確保規劃任務有序推進、目標如期完成。

(二)加強資金保障。圍繞規劃確定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要求,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對民間資本投入的引領帶動作用,落實企業應急管理投入責任,拓寬應急管理投入渠道,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應急管理事業建設,促進全應急管理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實施取得實效。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強資金監督、管理和使用。

(三)加強人才儲備。緊密結合應急管理發展戰略,統攬全局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基層災害信息員、社會救援力量、志愿者等隊伍建設。網羅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方面專業人才,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專業人才教育培訓,擴充人才隊伍數量,優化隊伍結構,提高隊伍素質,形成一支能應對不同災種、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業過硬的應急管理人才隊伍。

(四)加強評估考核。建立規劃實施跟蹤評估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市安委辦、市應急管理局對本規劃相關內容落實情況進行評估,組織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找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社會監督,開展規劃宣傳和展示,及時公布規劃的進展情況,營造全員共同參與和支持規劃實施的氛圍。

 

附件:名詞解釋


附件

   

 

1.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指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總人數。事故管理分類主要包括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商貿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其他行業。

2. 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重大事故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特別重大事故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本條所稱的以上包括本數,所稱的以下不包括本數)

3.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指全市各類事故死亡人數與全市生產總值的比值。

4.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指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與每十萬工礦商貿從業人數的比值。

5.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指全市每一百萬人口中因自然災害導致死亡的人數。

6.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指全市每十萬人口中因自然災害受災的人次。

7.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指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

8. 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指災害預警地區接收到預警信息人數與災害預警地區總人數之比。

9. 災害事故發生后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指接到災害事故報告后,政府按照災害等級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受災群眾轉移至安全地點、應急救援物資到達受災現場,且使受災群眾衣、食、住、醫等得到有效救助的時間。

10. 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指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際培訓新增從業人員數量與企業新招錄人員數量的比值。

11. 防災減災救災三個轉變:指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

12. 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指行政執法公示制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13. 6議事協調機構:指安全生產委員會、減災委員會、防汛抗旱指揮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部。

14. 安全宣傳五進”“五個一五進指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五個一指主動接受一次安全生產知識培訓、提一條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的合理化建議、憶一次安全事故教訓、當一天安全檢查員、查一起自己身邊的習慣性違章。

15. 輕騎兵應急通信前突小隊:指依托消防救援大隊,由各級消防救援隊伍調度指揮的一支大災自動集結、小災雙向通信、定點按需召集的聯勤聯動隊伍。其他汽車不便于通行的地區,需配備摩托車或租用騾馬等,騎手由消防救援站指戰員或選聘社會人員擔任,配備關鍵性通信裝備,滿足極端條件下通信力量快速投送等實戰需要。

政策解讀:
《定州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解讀
關于本站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定州市人民政府
網站標識碼:1306820002
冀ICP備07026536號   冀公網安備 130682020000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