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暉(1902~1946),原名張蘭璞、含輝,西建陽村人。民國8年(1919年)考入保定高等師范附中,在五四運動影響下,開始寫白話詩和劇本。民國11年考入北京人藝專科學校,后又考入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系。民國1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組織“五五劇社”,并任該劇社主辦的《戲劇》周刊主編,同時參加了反對反動軍閥逮捕師生的斗爭。民國16年為躲避敵人的搜捕回到定縣,以教書為掩護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民國18年10月,與熊佛西等組織北平小劇院,任該院執行委員會組織部主任,并創作三幕話劇《黃綢衫》。民國19年,在定縣民眾教育館幫助工作,整理加工定縣秧歌。同年冬到定縣職業學校任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師,組織學生閱讀進步書籍。民國21年任西安民眾教育館總務主任,不久因病返回定縣,組織定縣戲劇研究社。民國23年,在定縣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文學部任職,編寫通俗讀物,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并為恢復中共定縣組織作了大量工作。民國25年5月,再赴西安。是年,創作了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民國31年赴延安任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黨總支組織委員、文協大眾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填詞創作了《軍民大生產》、《去當兵》、《努力戰斗下去》等六十多首革命歌曲。還創作了許多曲子戲、秧歌舞,如《爭取俘虜》、《從心里看人》、《太平車》等。民國35年3月11日病逝于延安,遺體安葬在延安文化山上。邊區文化協會為紀念他出版了《張寒暉遺作歌曲集》,在張寒暉墓前,豎立了一塊一米多高的紅砂石墓碑,上面刻著:“人民藝術家——《松花江上》作者張寒暉之墓”。1960年,定縣建成了張寒暉紀念館。2002年,在張寒暉紀念館舊址改建了張寒暉文化廣場,立其銅像一尊,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曲《松花江上》,唱遍長城內外,響徹大江南北,慷慨激昂的樂曲,悲憤無比的歌詞,喚起了中華民族的靈魂,激發了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暴行的仇恨,鼓舞了億萬中華兒女抗戰熱情,堅定了全中國人民抗擊日寇收復國土的決心和信心。這支歌,伴隨了整個八年抗日戰爭,至今還在中華大地上傳唱。它是一首愛國主義的歌曲,也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