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國學經典 彰顯辦學特色
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國人永恒的精神財富,更是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孔子曾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在兒童時期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對人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校以“誦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抓手。把誦讀和踐行作為有效的途徑,讓學生從小樹立“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思想,使學校的辦學特色更加鮮明。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就我校的一些粗淺做法向大家做以匯報。
一、誦讀經典,開啟學生智慧
小學階段是人記憶力的黃金階段,此階段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誦讀一些經典,然后在以后的成長中慢慢地體悟,會讓學生終生受用無窮。為此我們組織學生每天晨讀誦讀經典,晨讀即每天利用預備鈴前十分鐘在教室里誦讀,誦讀讓學生們在課前變得神采奕奕。
每學期學校根據不同的年級安排不同的誦讀內容,分別是:《弟子規》、《論語》、《孟子》等經典篇章。誦讀中,我們要求學生要有一個恭敬的態度,精神抖擻、吐字清楚、抑揚頓挫,做到頭正、身直、足安。小學生畢竟是孩子,他們童心蕩漾,如果大量機械地背誦就會產生聞而生厭的抵觸情緒,因此我們本著“不責備,多鼓勵”的原則,不要求學生花大量時間機械地背誦,會讀就行。事實證明,學生每天堅持誦讀,長此以往自然而然就能背誦下來。為了調動學生誦讀興趣,老師還設計了多種誦讀形式,如:配樂讀、拍手讀、分組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等,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聲、形、情、味和神采。學生們還把國學經典誦讀融進傳統的丟手絹、跳皮筋兒、踢毽子、拍手歌、擊鼓傳花等十幾種課間游戲中,誦讀經典由此變得妙趣橫生。
二、踐行《弟子規》,創新德行工作。
學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在傳承國學經典中,學校將德育工作寓于踐行《弟子規》活動中,進而達到創新德育工作的目的。
(一)把《弟子規》作為德育課本,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制定班級踐行點,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我校把《弟子規》作為德育課本,使之成為學生行為檢查的標準。師生們經常把弟子規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對照:“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熟背《弟子規》的基礎上,每個班形成了自己的踐行特色,老師會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確立班級《弟子規》的踐行點,并寫在黑板的右上方,由教師指導學生把每天的踐行點當成一項作業來完成,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習慣。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老師也會讓學生自己對照《弟子規》查找不足,讓《弟子規》成為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課本。
在培養學生孝心的同時重點結合《弟子規》的內容落實學生的禮儀教育。制定禮儀示范班評選標準,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提倡學生每天見到老師、客人要行90度鞠躬禮,每周評選一次文明禮儀示范班。在學生踐行《弟子規》的同時,老師自己先力行,不僅要言教更要身教。每天早上都有志愿老師在校門前主動跟入校的學生行鞠躬禮問好,平時學生給老師行鞠躬禮,老師要及時還禮,時時處處做學生的表率。根據老師們踐行《弟子規》情況,我們每個月都會評選一次文明教師,在當選的文明教師中再評選出標兵,作為全校師生學習的榜樣。
教育孩子學會感恩也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另一個重點。我們的老師經常利用國學教育課為孩子們講德育故事,把誦讀經典與感恩教育相結合,每天的午餐前師生都共同念誦《感恩詞》:“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辛勤教導,感謝同學的關心和幫助,感謝農夫的辛勤勞作和所有付出的人,”通過這樣反復地提醒、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同時師生共同學唱各種孝親、感恩歌。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師生輪流上臺講演八德故事,組織學生觀看中華德育故事的動畫片,開展德育故事演講比賽。正是一個個感人的德育故事影響了孩子們,讓他們的思想得到洗禮,也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二)以傳統節日教育為依托,傳承國學經典。
中國傳統節日是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產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傳統節日的傳承對于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都有重大意義。因此,學校在國學經典教育中注重與傳統節日的教育相結合,將傳統節日的文化元素引入校園生活中,使其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載體,每學期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傳統節日,介紹節日的來歷、習俗活動等內容,并布置力行體驗的作業。節日過后,再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不同的節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比如,清明節與生命教育,端午節與愛國主義教育、中秋節強化對家國團圓的期盼、利用重陽節開展尊老愛老教育……讓每個節日所開展的活動都具有文化的含義。每一個節日都代表著一個文化符號,如果這樣的活動年復一年地進行下去,其文化符號與文化記憶將會固化在學生一生的生活行為之中。
三、推進特色辦學的基本策略
1、國學經典教育與教師、家長培訓相結合。
學生的發展永遠離不開老師、家長的培養,如果說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又何談對學生進行國學經典教育。為此我校制定了適合教師、家長學習的培訓內容,每周三的下午為教師業務學習時間,組織教師觀看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講座的光盤,根據講座的內容組織教師交流學習心得。學校還定期組織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培訓班,聘請省內外的教授、專家、名師為我們的教師、家長做培訓,先后聘請省教育廳廳長助理葛洪源博士、沈陽師范大學劉兆偉教授、國學應用講師郭慶斌等專家、名師做報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向老師及家長推薦了相關書籍,如:《中國家庭教育第一方案》、《國學小常識》、《弟子規細講》、《幸福人生講座》等書籍,免費發放了蔡禮旭老師的40集細講《弟子規》、德育故事等學習光盤。通過學習不但讓老師、家長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且提升了每位老師、家長的文化底蘊。我校先后被評為省、市優秀家長學校。
2、國學經典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渠道,為了保證國學經典教育深入持久的開展下去,我校將國學經典納入校本課程,開設國學教育課,組織編寫《弟子規》教案,構建國學課的授課模式。通過每周一次的國學課程,使學生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開設國學課的基礎上,學校重視學科滲透,將誦讀活動引入課堂,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挖掘教材中涉及的與經典相關的知識點,結合上下文的內容,分析經典的內涵,從而達到理解的目的。由于學生平日的積累,在課堂上經常能引用經典篇章中的一些句子來回答問題,由此證明,學生對于所背誦的經典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
3、國學經典教育與學生特長活動相結合
我校啟動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培訓活動,把每周四的最后兩節課作為學生的活動時間,根據學生年齡差異、文化差異的特點,整合校內外的教育資源,開設了書法、國畫、刺繡、結藝、剪紙等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培訓活動。學生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內容參加活動,我校一千多學生在弘揚傳統文化活動中優秀作品脫穎而出,多次在校內外的各種比賽中獲獎。
四、開展國學經典教育取得的效果
我校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已背完《弟子規》、《大學》、《中庸》、《孝經》的全文及《論語》、《笠翁對韻》的部分篇章,識字量大增,且表達能力強,口齒清晰、思維敏捷,記憶力明顯增強。孩子閱讀經典,不知不覺中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增長了許多自然知識、歷史知識、科學知識,接觸到了豐富的名人勵志的故事,文學素養提高很快,誦讀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豐富,很多孩子出口成章,聰明靈性,偶有“四兩撥千斤”的智慧閃現。
學校自開展國學經典教育以來,廣大師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學生變得比以前懂事了,對家長更加孝敬了,對老師也更加尊重了。校園里沒有了打架、爭斗的粗魯行為,有的只是和諧與默契。校園內干凈如新的墻壁,看不到一絲劃痕,地面干凈透亮。操場內生龍活虎,教學樓內文明溫馨,讓人感受到了“刻薄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的德育效果。
我校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時,將繼續豐富和完善國學經典教育工作,進一步形成鮮明的傳統文化教育的辦學特色,爭取使每一位孩子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下,切實豐富人文素養,為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基。